小黄连种出大产业,乡村振兴的"绿色密码"是如何炼成的?_加工_中药材_发展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在乡村振兴的大棋盘上,青川县房石镇的万亩黄连基地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的"绿色突围战"。1.4万亩种植规模、4亿元年产值、480个就业岗位...这些鲜活的数字背后,藏着一条"绿水青山"通向"金山银山"的特色发展路径。当传统中药材遇上现代产业思维,一幅"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"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秦巴山区徐徐展开。

从"靠天吃饭"到"科技种药",产业基地的升级密码。投入4000余万元打造的6个产业园基地,绝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。95%的成活率背后,是良种育苗、智能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深度应用。曾经"种一坡、收一箩"的粗放种植,如今变成了标准化、科学化的"药材工厂"。这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实践,让"土黄连"长出了"科技范儿",更让山区农民认识到:守护绿水青山,真的能收获金山银山。

从"论斤称两"到"精深加工",价值链的跃升之道。当16套现代化设备进驻加工车间,黄连的命运就此改变。超微粉碎机让药材变身精细粉末,闪蒸干燥机锁住有效成分,产学研合作孵化的黄连花茶更打开了健康饮品的新市场。600万元的附加产品年销售额证明:田间地头的"苦药材",经过精深加工的"点金术",完全能够变身高附加值的"金疙瘩"。这种"初级产品—精深加工—品牌营销"的全产业链打造,正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

从"单打独斗"到"合作共赢",联农带农的机制创新。"专合社+基地+农户+集体经济"的模式,像一条金纽带将各方利益紧密联结。林地流转拿租金、入股经营分股金、基地务工挣薪金——农民变身"三金农民";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以上,破解了"空壳村"难题。480个就业岗位背后,是480个家庭稳稳的幸福。这种让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实践,书写了新时代"共同富裕"的山区答卷。

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,特色产业发展既要守住生态底线,又要突破思维天花板;既要深耕一产,又要接二连三。当更多地方学会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、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农村,广袤乡村必将涌现更多这样的"绿色奇迹"。毕竟,乡村振兴的道路千万条,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、笑容多起来,才是第一条!

发布于:四川省

上一篇:2025年粤港澳小学生诗歌季征稿链接上线啦!
下一篇:仙本那探秘!3个潜水点私藏攻略,第二个连地图都找不到_海浪_航海_珊瑚礁